大学影视鉴赏影评800

来源:

急求暗恋桃花源(林青霞版)800字的影视鉴赏

暗香如故----关于《暗恋桃花源》

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

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的。

——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他们兄行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

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羡汪哗,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多元,有限的舞台变成了开阔的时空,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陵银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不同花者的心里。

影视鉴赏补考:写一篇1000字的影视作品,要求包括个人看法和找

梦是最真的现实

——赏析电影《盗梦空间》

学生:

(xx

学院

xx

班,学号

xxx

)

现实与虚幻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或许只是一个梦的距离,

可这个梦的时限又是多少

呢?

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了十年的时间,

搭建起了一座关于梦的心理大厦——

《盗梦空

间》

,众家媒体盛赞它是《黑客帝国》之后最高深的电影,看起来会让人头疼。影迷们

像追逐《阿凡达》一样,仅仅因为一个过重的噱头,就开始蜂拥而至,溢美之词随处

可见。

可又有谁能真的理解影片呢?人云亦云的结果,

使得不少类似解疑答惑式的影评不

断出现,人们关注电影的兴趣点变成了猜字游戏,所有人都沉迷了进去。为了能够将

电影开放式的结局搞清楚,他们从哲学、建筑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等

各项学科中开始研究,一层一层地循环往复,就像电影中的梦中梦一样,真实和虚幻

没有了分明的界限,只剩下了剧中人一样的执着。

所谓“一刀未剪”,主要是针对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内电影市场而言。没有电

影分级制度,一些充满血腥、暴力、色情等不适合大范围播放的电影情节,都会在上

映之前,被无情地剪辑掉。但有时候,这些情节恰恰又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因

素,对于境外引进电影而言尤其重要,因此“一刀未剪”也就成了众多国内影迷,在

期盼电影上映时最纠结的根源了。

《盗梦空间》为何能“一刀未剪”呢?

先将时间转回到

2009

8

月,随着昆汀·瓦伦蒂诺《无耻混蛋》的上映,曾因执导

《蝙蝠侠:黑暗骑士》而大获成功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盗梦空间》

,提前曝光

了一款极简主义的先行版预告握闷片。时长

30

秒的预告片充满了欲语还休的神秘感,新人

Zack

Hemsey

操刀制作的预告片配乐,

营造出了一种气势逼人的紧迫感,

一层层逐渐加

深,伴随着“你的大脑就是犯罪现场”的宣传语,第一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

......

影迷们大呼过瘾,诺兰的死忠粉丝开始接力热捧,

《盗梦空间》的“神作”地位

初步成型。

时间转入下一个关键点——

2010

7

16

日,

《盗梦空间》

全球首映

(除中国市场以

外)

。热情的国内影迷们唯恐当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不能上映的悲剧再次上演,于

是纷纷热捧,将《盗梦空间》的声势推向了最高峰——“一刀未剪”版的《盗梦空间》

最终定于

9

1

日在中国地区上映。深谙商业之道的华纳公司不费吹灰之力,就在中国

市场达到了最好的前期宣传效果。

对于电影而言,

“一刀未剪”在另一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电影逻辑的严密性,

会紧凑

到让人无法下手。就像《盗梦空间》一样,该片表面上是讲述高科技犯罪,实际上却

是在宣扬“回归家庭”的重要性,充满了救赎色彩。即便全片无暴力、无血腥、无色

情,甚至连一个激情的吻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好剪辑的呢?)它仍然是一部非同一般

的好电影。好到会让人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长里,汪丛找不到可以上厕所的最佳时间。因为

影片节奏的缜密,画面感的强烈,会让人产生错觉,唯恐任何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

会错过最精彩的那一部分。

看《阿凡达》的人走出影院后,通常是一个状态——“

3D

技术太神奇了!”而执

迷于《盗梦空间》的人,则会在看的时候在死命地盯着屏幕,看完之后一部分人会疯

狂地纠结起电影结局究竟是不是个梦?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陷入冥想状态,明明有着千

言万语,却相顾无言,最后只能留下“神作”两个字。

《阿凡达》的成功在于,它用华丽的视效奇观促进了电影在技术方面的革新。

《盗

梦空间》开放式的结局,固然耐人寻味,但它真正成功的地方,绝不是留下了一个可

供思考的空间,一个可以制造续集的无限可能这么简单。

《盗梦空间》依靠的是缜密的

逻辑所搭建起来的完美结构。影片节奏的紧凑,让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几乎没有任

何可以消耗时间的过场戏出现。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编写电影剧本时,将所有可能会

发生的定律全部变成了死规则,避免了形式上出现漏洞的可能;同时他还用了梦境这

个类似《黑客帝国》一样的概念,将美式温情最爱提倡的家庭精神烘托到了极致,使

得原本看起来并不怎么奥妙的故事,突然间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此外,

《盗梦空间》还启用了一票非常有实力的演员,给了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全新

搭配。即便《泰坦尼克号》里的帅小子已成了眉头紧皱的怪大叔,他的票房号召力依

然强大,经过《血钻》段陵弯

《无间行者》

《禁闭岛》等电影的历练后,莱昂纳多现在就差一

座小金人来加冕了。与莱昂纳多颇有些夫妻相的法国影后级女演员玛丽昂·歌利亚,

早在

2007

年时就凭借《玫瑰人生》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此次她出演的角

色性格狠戾,极具危险性,相当有看头。日本演技派明星渡边谦饰演了观光者齐藤,

在剧中掉入了梦的边缘;西里安·墨菲饰演了目标人物——冷静而又脆弱的富二代。

而演员阵容中最让人惊喜的,则是两位以独立小成本电影起家的新生代演员——造梦

人艾伦·佩奇和前哨者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两人精湛的演技为整部影片加分不少。

特别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失重空间里优雅地翻转、打斗的场面,简直到了赏心

悦目的地步。

结局,其实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对于剧中的莱昂纳多来说,这个结局无论是不是梦境,他都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

——在最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和日思夜想的孩子们在一起。而对于看戏的人来说,

只要这两个半小时没有虚度,这电影就是成功的。

我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

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

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

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犯了罪,我们不把他投入监牢,而是将他投

入一场梦。这场梦也许从唐朝开始(当然视犯罪者情节轻重开始时间可以更久远)

,让

犯罪的人在梦中经过一千年后醒来。梦中的时间有如棉花,充满了无限的缓冲,当罪

犯醒来,现实也许只经过了十分钟。一切如故,只是那个醒来的人心已苍老——在看

到梦中一切世间百态、体会到所有人情冷暖之后也许他已厌倦了这个现实的世界,这

对他是多么大的惩罚啊。我曾经觉得这是个无比荒唐的想法,太可笑了。

若干年以后我看到了诺兰导演的《

盗梦空间

,原来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一个人有

着同样奇怪的想法很多年了。这一次诺兰将这个想法展开的更加宽广,他巧妙的加进

了一个陀螺,陀螺旋转与否决定着主人公们到底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当然还有

孩子的脸,这个场景不止一次的在影片中出现——在梦中柯布永远看不到自己孩子的

脸。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呢?很多场景在梦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但我们永远也

触摸不到结果。为此我无比惊叹导演的想象力,通过绝妙的叙事技巧诺兰已将他对梦

的理解“植入”我们大脑中,在我们的心中产生共鸣。

在影片中导演为我们引出了一个艰深的哲学命题——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真的

存在吗?我们梦境中的事情难道全都是假的吗?这个哲学命题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

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

“一切迄今我以

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

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现实世界是这样的不可信赖,它对我们的认知似乎起不到任何帮助。那么,我们

的主动感知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叫做“实践”

)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

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

。因此,我们不得不怀

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于是在影片中出现了柯布和自己妻子共同创造

的梦幻,那个梦境中的城市酷似退去浮华的纽约、巴黎、东京或是北京,这是一切我

们平时所感知的细节的集合。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怀疑不是对某些

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这个绝对

的怀疑也是笛卡尔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正如他所说:

“我愿意假定,一切

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

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

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

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

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

在影片中柯布不停地怀疑这一切,直到他真正看到了自己孩子转过身来的笑脸。

在影片结束时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我曾读过的一本哲学启蒙书籍——《苏菲的世界》

:一

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偶然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带她走进了一个梦,在梦中苏菲与古往

今来各个哲学先贤相遇,并感知他们的思想。在这个梦中苏菲不断地成长,越来越理

性。直到有一天苏菲走到一个荒野中的小屋前,打开门一面镜子摆在她的面前。镜子

中并不是苏菲的脸,而是又一个幻境,苏菲不停的问周围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

在。这样的疑问一直延续到这本书的末尾,结尾处这样写道:那轰然一响,原来我们

都是星辰。

以电影 《简爱》写一篇影视赏析 800字

《简爱》及其1996版电影赏析

喜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是可以把哲学写成小说的人。他在书里阐述到的几个问题,在爱情里同样困扰着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比如,非你不可。到底爱情里两个人的相遇只是基于巧合机率还是真的是一种必然,一种笃定。

还有关于灵和肉的讨论,我崇尚灵魂的交流胜于一切。也觉得肉应该是灵魂的升华,不该独立与灵魂而存在。看了各种版本《简爱》的电影,而《简爱》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外信戚国小说,一本会反复看的小说,但其中只有1996这个版本的电影,我可以做到不厌的看。

曾经一度因为太爱简爱的故事,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一部让我完全满意的改编影视作品。

琼芳汀固然文静贤淑但是却缺乏简内在的坚韧,苏珊娜约克冷静优雅但是太过美丽,至于罗切斯特这个角色,抱歉,即使奥森威尔斯和乔治斯科特扰坦亏这样的表演大师也还是难以完全达到我所期待的爱德华费尔菲克斯:斯科特暴躁有余不够沉稳,威尔斯与其说象个英格兰乡绅,还不如象奥塞罗。当然最让我感到荒唐的是007提莫西达蹲顿演的罗切斯特,当他带着那只瞎了的眼睛出现在破败的城堡前,我几乎笑了出来---不是别的,因为他实在他帅了,帅得让人不愿意看到他残缺的摸样。

我希望裘德洛将来不要尝试这个角色。

玩笑归玩笑,说实话,这个版本的女主角夏洛特甘斯布并不美。

非但不美,而且恕我直言,她甚至有点丑,不象苏非码索或者贝阿那样靓丽妩媚,可她却是我心目中最具有巴黎味道的女人。她那娇小的骨架,浓厚的艺术气质,独特的品位,正是芬芳质朴的巴黎小女子。甚至她在电影中简洁的穿衣风格正是我所追求的。

所以,我认可她的简爱,因为她的不美,但却气质非凡,压抑中的热情,质朴中的高贵。是的,热情,在勃朗特姐妹身上都有这种爱尔兰式的激情,虽然清教徒严厉的道德观把这种有点野性的热情暂时掩盖住缓神了,但是那种灵魂深处的一种难以克制的风暴还是会在镇定温柔文字中泄露出来,假如谁读不出这种热情,